袁世凯的葬礼,阵仗之大,足以让任何人瞠目结舌。皇宫陵寝、专列启程、百人抬棺、千人送葬、全国降半旗致哀、全国性停课禁娱,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“最后一个皇帝”离世的惊天动地。1916年6月6日,年仅57岁的袁世凯死于北京,而距离他那场令人耻笑的复辟闹剧,仅仅76天的时间。当时,曾风光无限的大总统,健康却每况愈下,身体已是强弩之末。
自从宣布《撤销帝制令》之后,袁世凯的心情开始转坏,悔恨与羞愧如阴霾笼罩着他,最终使他身心俱疲,心病加重,成为身体衰竭的根源。临终时,心情极度消沉的袁世凯发布了指示:“余之死骸勿付国葬,宜由袁家料理。”显然,袁世凯希望他的葬礼不以国家的盛大场面来举行,而应由家人安排。然而,现实与他希望的天差地别,但这依然是一次足以载入历史的盛大葬礼。令人欣慰的是,尽管袁家并未亲自安排葬礼,几乎所有袁家人都在送葬队伍中披麻戴孝。然而,唯一缺席的,是袁家二子——袁克文。
展开剩余78%袁家子女中,许多人在父亲去世后,生活平庸且低调,身上背负着袁世凯家族的沉重名号,难以自如生活。唯一与众不同的便是袁克文。他混迹于各种帮派,结交各种人物,甚至上台唱戏,游走于风月场所,成为了当时的风流人物,广为人知。尽管如此,袁克文最出名的,还是他在去世后的葬礼,其规模甚至不亚于父亲袁世凯的葬礼。1931年3月22日,42岁的袁克文突然在天津去世,令人惊讶的是,他死时竟然贫困至极。家人整理遗物时,竟只在他的笔筒里找到20块钱,而这或许只是他无意中放入其中。
尽管袁克文的家境已经困难,但葬礼当天,依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参与送葬,甚至造成了天津交通的瘫痪。虽然不完全统计,但送葬的人员大致在四五千人之间,其中有许多政府官员、商界巨头、帮派人物和戏曲演员。送葬队伍中,最特殊的莫过于一群身穿统一白衣的女子,她们是妓女,头戴白头绳,胸前佩戴袁克文的小像勋章,凄凉的哭声久久回荡在天津街头。除了送葬,袁克文的葬礼还持续了几天,期间,前来吊唁的女子络绎不绝,主动披麻戴孝,送来最后的哀思。
袁克文的离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而袁家迅速衰败的名声,也未能让这场葬礼显得过于奢华或张扬。许多人通过《北洋画报》了解到了他死讯,这其中提到他“潇洒风流,好友遍天下”,一句话,透出了葬礼背后的真相。袁克文的母亲金氏,便是袁世凯在朝鲜时由朝鲜王朝引荐的美人之一。他的成长历程可谓波澜壮阔,然而父亲与母亲的爱与争执却始终伴随其左右。
袁世凯的婚姻一生复杂,共有十位妻妾、三十二个子女,但其中的许多家庭矛盾都围绕着袁克文展开。袁克文的生母金氏,天生清冷,渴望培养他成为才子;而养母沈氏,则以宠爱和溺爱为主,更多关注他的享乐。沈氏出身风尘,因缘际会成为袁世凯的心腹,袁克文也受到了沈氏深厚宠爱。袁克文的天资聪颖,能诗能文,但也注定了他风流倜傥,容易走向放纵的生活。
他虽然才情出众,但他更喜欢逍遥自在的生活,喜欢挥金如土,肆意玩乐,完全不适合家族的政治布局。与此同时,他的母亲金氏和沈氏之间的争执也并不为外界所忽视。金氏对袁克文的期望有些过高,沈氏则完全不同,她更看重的是儿子的自由和享乐,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,造就了袁克文独特的个性和生活方式。
不过,袁克文并非无所作为。在他年轻时,他曾尝试过参与政治和帮派活动,他甚至成为了青帮中的重要人物。三十岁左右,袁克文在上海的青帮中已经站稳了脚跟,成为了顶级人物,即便是黄金荣、杜月笙等人,也需要对他保持敬畏。但即使有着显赫的背景和社会地位,袁克文的经济状况逐渐陷入困境,最终不得不通过卖字谋生,开始出售自己的书法作品。
袁克文的个性极为随性,性格上也有许多文人的敏感和情感丰富,他珍视友情、亲情和爱情,曾因无法与家人和睦相处而痛苦不已。他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众多朋友和红颜知己,然而最重要的兄弟情谊,却始终难以修复。尽管袁家二公子风流倜傥、潇洒一生,但在兄弟情和家族情感的纠葛中,他依然无法逃脱那个最终导致他在42岁时死于猩红热的命运。
袁克文的葬礼,是一场浩大且富有历史感的盛大场面,虽然死后几乎一贫如洗,但人们依然记住了那个送葬队伍绵延十几里的场景。而他家族的故事,也并未随着袁世凯的陨落而结束。袁克文的儿子——袁家骝,后来成为世界知名物理学家,并与妻子吴健雄一起,为袁家留下了新的辉煌。这或许是命运的奇妙安排,阴差阳错地实现了袁世凯曾经无法完成的梦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雅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